请参考:华夏中医药网
黄芪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黄芪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的要求
蒙古黄芪很和膜荚黄芪为草原中典型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喜冷高燥和光照充足、忌水捞和土壤黏重板结的深根植物,耐旱、耐寒,适宜生态环境为海拔800~1500米的高原草地、林缘、山地;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10~140千焦,以每平方厘米130千焦最佳;年均气温-3~80C,最好2~40C;≥100C积温为-400C和380C;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土地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多,透水力强的砂质壤土,pH中性后微碱性,草原栗钙土或黄沙土均可。
黄芪种子吸水膨胀后,当地温达到60C即开始发芽,以20~250C发芽最快。生产上多在春季地温5~80C时播种,播后10~15天就可出苗。也可于夏季地温在20~250C时播种,播后仅需5~7天就可出苗。当幼苗出土后,根系吸收能力差,入土较浅,怕干旱,尤其旱风、高温和强光。小苗五出复叶出现以后,根瘤形成,吸收根显著增多。根系的水分、养分供应能力增强,叶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从播种到开花前均为幼苗生长期。
多年生宿存的黄芪根每年地温5~80C时开始萌芽,100C以上陆续出土返青,并迅速生长,约30天即可达到正常株高,其后生长速度有减缓下来。一年生黄芪仅生有一个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茎数相应增加,可多达10~20个。因此,生长多年的黄芪多呈丛生状态。黄芪茎较粗状,具棱槽,多分枝,常委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