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邓林     提问时间: 2006/1/31 20:12:37
邮箱:
问题:
 
尊敬的专家 新年好 我想请教在四川西北部的深丘风口的荒坡上栽种那种树木最适宜 土质是粘土伴少量沙土 缺水源 我想用这近三百亩的面积搞林业投资  能否在百忙中给予解答 谢谢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1/31 21:40:26

四川西北部适合栽种云、冷杉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2/1 9:29:07

看看,哪些树种适宜你种(信息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造林区域盆地北缘中低山区,包括广元、巴中、达州三地市的山地区域。盆地西缘中低山区,包括绵阳、成都、德阳、雅安的山地区域。盆地南缘低山区,包括乐山、宜宾、泸州的低山区。
  
   盆地中部丘陵区。
  
   川西南低中山区,包括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川西高山峡谷区,以甘孜州和阿坝州的中、南部为主体。
  
   川西北高原丘陵区,包括阿坝、甘孜北部地区。
  
   地理条件连片性好,利于规模经营和产业开发,宜实施林草、林药、林果等复合经营。
  
   本区是岷江、涪江、沱江上游水系生态保护重点地段,应以生态效益为重。
  
   该区域上界往往紧靠有林地,下界与农耕地连为一体,采取产业开发拉动的动作方式,还林周期短、速度快。
  
   水土保持是本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目标。区内退耕地分散,地块偏小,采用集约技术、横坡宽带密植与生物埂技术十分必要。该区地处生态脆弱带,部分县的退耕地正是我省金沙江水系的干热河谷造林困难地段。该区地块偏小分散,坡度陡峭,周边营林环境较优,宜实施封山育林。可将工程与农牧民脱贫增收、旅游产业及生物资源开发结合起来。该区林地资源少,草甸与灌木丛发育普遍,还草比重大。
  
   适宜种植树种选择以用材、干果、药用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树种
  
   防护林、经济林、商品用材林可因地制宜营造。
  
   商品用材、经济林果、木本药材等树种可选择。同时还可以重点围绕木材加工产业优势,选择短周期工业用材树,如桉类、竹类、松类。经济林果类树种比较适宜。
  
   凉山州应将工程建设与脱贫结合,攀枝花重在开发经济林果林,兼顾生态经济效益。树种应选择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植物和药用植物。
  
  工程应与江河源头区保护、绿化、畜牧及旅游资源开发结合。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2/1 9:33:02

长江上游地区成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介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垂直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为了有效地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首先必须进行生态经济类型的分区。根据长江上游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森林植被类型、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特点,可将长江上游地区分为长江上游源头区、高山峡谷区、干热干旱河谷区、岩溶山区、中低山区、丘陵农区、坡耕地治理区、江岸区、采矿(石)区等。不同的类型区及其特点,具有不同的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长江上游源头区 是指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海拔在4000至5000米以上,以山原地貌为主。在上游和河源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湖泊、沼泽和湿地。该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河川径流主要靠融雪补给。这里居民以藏族同胞为主,人口密度为0.8-3人/平方公里。这里主要为灌丛草甸,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人工造林,树种比较单一,生长缓慢且不稳定。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以及金矿业的发展,直接导致森林植被和草场遭到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也在逐渐增加。据调查,长江源头水土流失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林地水分亏缺严重、有效积温低,春季水分温度变化不协调、霜冻严重等导致苗木成活、保存率低。森林天然更新不良,森林植被一经采伐或破坏,极难更新恢复。根据以上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在防护林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对现有林草植被加以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育草的技术措施,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我们称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人工造林主要在河谷阶地、河漫滩和采伐迹地,以及居民点周围和严重侵蚀的河岸、沟口等地方进行。

  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深根性、耐沙压、耐风蚀、耐干旱、发芽迅速的乡土灌木和乔木树种,如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鳞皮冷杉、糙皮桦、白桦、红桦、柳、青杨、山杨、大果园柏、沙棘、红杉等;草种选择多年生、枝叶茂密、耐啃食、耐践踏的草种。

  造林方式采用块状、带状、行间和株间混交,形成针叶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或乔灌草结合的林分。乔木株行距为1.5米×2米,灌木株行距为1米×1米为宜。

  造林时间选择在土壤解冻深度达15厘米以上,雨季来临前栽苗,苗木顶芽膨大时为最后期限。在人工植苗更新困难的采伐迹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可撒播灌木树种(如沙棘)或草种,为植苗更新造林做好准备。

  造林后还要采用穴状刀抚进行弱度抚育,连续3-5年。

  同时,必须采取以下配套措施:①改革牲畜饲养制度,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缓解畜、草矛盾和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对草场的破坏。②改良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段建立人工草场或半人工草场,草种为无芒雀、老芒草及聚合草等。③加速畜种改良,提高畜生产力和发展畜产品加工。

  2.高山峡谷区 该区地处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上游,总面积约29.9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2000-3000米,自然条件垂直差异明显,植被分布多样。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大。森林类型以云杉属、冷杉属种类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其特点是:人口稀少,平均人口密度不足10人/平方公里;畜牧业基础较好,各种牧畜数量较大;林业用地十分丰富,总面积达2356.3万亩,但森林覆盖率仅23.35%;水资源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体系不完整;森林天然更新不良,造成该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弱;农区陡坡耕种多,广种薄收。水土流失面积大,仅川西高山峡谷区水土流失面积就达3.22万平方公里,占川西总面积地25.7%。

  由于该区地处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上游,农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大,其基本原则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及进行相应的配套工程措施。我们称高山峡谷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模式。

  保护林草植被的主要措施就是封禁与封育。封禁主要针对的是阴坡上分布的天然林资源,尤其是坡度在40°以下的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封育重点在大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进行。

  对于采伐迹地和阴坡的宜林荒山,实行人工造林。

  造林树种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深根性及根蘖性强、树冠浓密、耐干旱瘠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乔木、灌木和草类。如川西云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槭树、高山松、青栎、云南铁杉、铁杉、紫果云杉、白桦、红桦、青杨、沙棘、高山柳、红杉等。

  造林方式以针叶混交、阔叶混交、针阔混交以及乔灌或乔灌草相结合。

  造林方法采用水平阶穴状整地,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50厘米。造林时间以春季为好。在气候干燥地区,栽苗后应选用苔藓、死地被物、树枝树叶、木片等进行穴面覆盖。

  造林后还必须注意幼林的抚育管理,阳坡和半阳坡的林地进行穴状刀抚,半阴和阴坡的林地采用带状行抚。云杉、冷杉等慢生树种和硬阔叶树一般连续抚育5-7年,每年1-2次;落叶松等速生针叶树种和软阔叶树连续抚育3-5年,每年1-2次。

  3.干热、干旱河谷 长江上游从四川三江口至岷江口的金沙江河谷地段,受焚风效应影响,在海拨1600米以下的沿江两岸形成了干热河谷区,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由于高温、水分亏缺、土壤承载力低、适生树种少、种植资源缺乏,人工造林与天然植被恢复较为困难。

  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西南部,集中在岷江、白水河及金沙江中段,约4000多平方公里。该类型区不独立成带,镶嵌在本范围内的河谷地带。

  干热、干旱河谷区治理的关键是以保护和恢复现有植被为重点,从宅旁、阴湿沟谷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扩大林草覆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治理模式。

  ①干热河谷相思类树种雨季造林治理模式。该模式适宜在攀西、滇北等地的干热河谷地段推广应用。

  相思类树种多为常绿乔木,萌芽更新能力强;根深木韧,抗风倒,具有根瘤能固氮;相思树为强阳性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对土壤水分适应性广。这些特点正好与干热河谷区气候相吻合,是治理干热河谷区的先锋树种和理想的用材、薪柴树种。选择雨季造林,克服了土壤缺水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造林常用树种、草种主要有:台湾相思、新银合欢、赤桉、西西果、山毛豆、香茅、牛角瓜和蓑草。

  造林方式与技术因立地条件、树种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思树种子8-9月份成熟,宜随采随播。条播用种量5-6公斤/亩,产苗量10万株/亩;容器育苗每一容器播4-5粒。因种子具蜡质,所以播前需用沸水浸种。春雨较早的地区应在2-3月份造林,密度200-300株/亩。相思树可与桉树、竹子等组成混交林。

  新银合欢以种子繁殖为主。春季条播育苗,播种量1.5-2.5公斤/亩;容器育苗,应事先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种。一般造林密度166-666株/亩。

  此外,干热河谷亦可采用直播造林。造林后应及时抚育。

  ②干热河谷剑麻造林治理模式

  干热河谷的部分地区气候极度干燥、干热,降雨又比较集中。原有森林多由于火灾而遭到毁灭性破坏,新造林适应树种极少。原产于坦桑尼亚的剑麻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条件,成为该区植被重建的先锋树种,待生态条件改善后,再栽植其他灌木、乔木树种,其效果十分显著。

  剑麻栽培主要采用无性繁殖技术,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但以3-5月为适宜,当气温达15℃以上,植后时逢雨季,可促进麻株迅速生长。剑麻种植密度一般每亩250-330株,双行植为好。也可配置相思类树种。

  造林时,采用地膜覆盖或者利用保水剂,可减少水分蒸发;对于土壤特别瘠薄的地方,可采取客土造林。

  ③干旱河谷花椒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干旱河谷区的气候十分特殊,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日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气候干燥,适宜生长的树木种类比较少。花椒,作为一种落叶灌木,须根发达,比较耐旱,是人们筛选出的适应性较好的树种之一。

  造林时可将坡面改为梯田,在梯田上种植花椒,与当地群众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以此带动荒山绿化;同时,花椒林区需沿等高线每隔20-30米,用沙棘等乡土灌木树种建立一个生物隔离带,以防止水土流失。

  造林时间选在春秋雨季,以早春树芽开始萌动时为最好。直播和植苗均可,但需进行种子处理,其方法是将种子湿沙催芽或用温水浸泡2-3天,待少数破皮开裂,捞出放在温暖处,盖上湿布,闷1-2天,有白芽突破种皮即可播种。苗高在4-5厘米时,按10-15厘米的株距间苗,适当施肥、浇水、中耕、除草,一年生幼苗达70-80厘米时,即可出圃造林。

  幼林要抚育,一般以刀抚为主,禁止全面垦复。

  ④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车桑子雨季造林模式

  这种模式在云南的永胜、建水、开远和四川的攀枝花市都有成功的经验,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立地条件较差的荒山采用该模式效果较佳。

  造林树种以耐干旱瘠薄的车桑子为主,适当混种新银合欢、赤桉、相思等,待生态环境改善后,再补植酸角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造林前,采用以畜犁为主,沿等高线环山带状开沟整地。

  造林采用当地种子直播造林,沿整地的方向,均匀地将种子撒入土中,覆土厚3-4厘米,每亩用种量0.3公斤。造林季节一般在雨季开始前的半个月,5月份较为适宜。在土层较厚的地方,可适当采取不规则的混交方式,采用容器苗补植部分新银合欢、黑荆、相思等形成复层混交林。

  4.川西南台地桉树高效利用开发治理模式 川西南台地主要是指川西南山地、滇中高原北部海拔1300-2000米之间的半阳、半阴的低山缓坡,以及盆地海拔在400-1000米的阶梯式平台地带。这种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桉树生长。

  造林树种主要有直杆兰桉、巨桉、赤桉等。

  造林采用小规格袋苗,在雨季、春季或秋季栽植。株行距2米×2米,需施基肥。

  该模式适宜于长江河谷海拔400-1000米以下地区,川西南台地及滇中高原北部海拔1300-2000米的地带亦可推广。

  5.云南松林区飞播造林模式 云贵高原海拔在1600-2600米之间的山地红壤、棕壤,具有相对集中连片的宜林荒山荒地,是云南松适宜分布的区域,可通过飞播的方式进行植被建设。

  播期一般选择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之间。

  播种前应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防止不合格种子上机。播种量为每亩0.2-0.3公斤。飞播前使用ABT生根粉,鸟、鼠驱避剂等进行浸种或拌种,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对于水土流失和植被稀少的地区应提前封山育草,以提高成林率。

  6.岩溶山地 岩溶山地是指由碳酸盐岩岩组形成的石质山地,在长江上游地区大部分分布在乌江流域,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嘉陵江干流和三峡库区一带,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也有分布。

  该区地貌类型复杂,根据岩石裸露程度可分为石山、半石山、白云质砂石山、石旮旯土等类型。在缓坡、斜坡山地岩石裸露率40%以下的半石山、石旮旯土地段应以人工造林为主、植被自然恢复为辅;其余大部分困难地段则以植被自然恢复的封山育林措施为主。具体归纳为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和岩溶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第一种治理模式按"栽针、留灌、补阔"或"栽阔、抚灌"的基本思路及小生境类型配置造林树种。通常造林时保留阔叶乔木66-133株/亩,盖度0.3-0.4,灌木盖度小于0.4。造林树种选择视各地气候条件而定,做到适地适树,适小生境。如滇柏、华山松、柳杉、桤木、柏木、刺槐、核桃、栎、杜仲、香椿、花椒、枫香、猴樟、槭、棕榈等。

  一般采用容器苗和切根苗造林。穴状和鱼鳞坑整地均可,整地时间以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为宜。

  造林后,植苗穴面四周采用枯枝落叶、石块覆盖,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蓄水保墒。

  第二种治理模式主要适宜于植被恢复艰难的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地区,包括全封、半封或轮封。

  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的针、阔乔林和灌丛型,宜采取全封;对培育薪炭林的灌从型宜采取轮封,将封育区划片分段,轮流封禁。

  人工促进措施主要有补播、补植、调整和控制树种组成和密度等。

  7.低中山区 低中山是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上游、沱江上游、岷江中上游、金沙江中下游、乌江流域。

  针对低中山山高坡陡、降雨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重点采取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覆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分为低中山区山脊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泥质页岩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低中山区复层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一坡三带治理模式和竹林综合开发治理模式。

  山脊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主要是在支流源头集水区5-10平方公里坡地上,主山脊分水岭两侧100-150米、次山脊两侧50-100米范围内建设水源涵养林。最好实行针阔、乔灌草、常绿落叶混交,形成复层混交结构。主要混交模式有:松栎、杉檫、桤柏、柏栎、柏木刺槐、冷(云)杉桦木、柏木马桑、桤木马桑等。

  造林尽可能使用容器苗,直播造林必须使用合格种子。

  整地一般采用穴状、块状、水平阶整地,使地表尽可能少受破坏。在土层浅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宜采用鱼鳞坑、植树壕等整地。

  造林密度因树种和造林方式而异,如马尾松单层林296-444株/亩,复层林148-222株/亩;桤木单层林222-296株/亩,复层林73-222株/亩;柏木单层林分463-667株/亩,复层林206-444株/亩。

  泥质页岩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主要针对该区域土壤贫瘠,造林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选择耐干旱、瘠薄,根蘖性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树冠浓密,落叶丰富,忍耐地表高温的树种,并种植灌草,形成多种针阔混交林。

  刺槐是该区试验成功的先锋造林树种,首先种植刺槐,成林后再种植马尾松、麻栎、杉木、湿地松等,以形成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

  造林时间选在春季较为适宜,随起随造,定植时,均带客土栽植,注意浇足定根水,尽可能使用保水剂。

  低中山区复层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适宜在秦巴山地、四川盆地西缘、乌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三峡库区降雨量大的黄壤、黄棕壤为主的低中山区推广应用。基本思路是先造林、再封育,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水土保持林,并辅以必要的水保工程措施。

  造林树种主要有杉木、柳杉、马尾松、檫木、华山松、麻栎、漆树、栓皮栎、包栎、椴树、水青树等。

  一般为秋、冬季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冬、春季造林,随起随栽,适当深栽,分层填土,踏实,浇足水。

  所谓"一坡三带"就是老百姓习惯称呼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造林模式,在山顶上建设水源涵养林,山腰建设水土保持林,山脚建设水保经济林。

  该模式宜在三峡库区、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推广。山脚经济林可选择木本油料和木本药材为主的树种,如漆树、核桃、乌桕、油桐、杜仲等。

  竹林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包括竹-纸结合式、竹-菌立体开发式、竹编产业开发式、旅游开发式、竹笋培育式。长江上游是多种竹子适生地区,栽培种类多、面积大。竹子用途极广,杆可供各种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或编织多种用具、工艺品;竹笋为鲜美蔬菜,市场前景看好;很多种类可为庭院观赏植物。

  8.长江上游丘陵区 长江上游丘陵农区主要为盆中紫色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向斜丘陵,约占上游地区总面积的8%。

  该区土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森林植被少,农民缺薪少柴;林地与农地交错、镶嵌;丘陵区大部分已开垦耕种,丘坡、丘麓、丘顶均有耕地,旱地比重大约占30%,有的甚至达70%;丘陵区大于10°的坡耕地占70%以上,大于25°的占10%-20%,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之一,尤其是因顺坡耕作加剧水土流失,使丘陵区成为强度以上侵蚀区。

  丘陵区的治理重点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林建设应充分利用荒地和丘顶脊、埂坎、陡坡岩石裸露地及"四旁"地。具体建设模式如下:

  ①生态经济沟综合治理模式

  生态经济沟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照一面坡、一条沟等地形条件,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该模式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配置林种、树种比例,适当增加阔叶树,特别是经济林比重。

  在结构调整营建经济林时,应实行林粮间作。主要营建方式有:

  密植园模式:种植密度一般在300株/亩。

  地边果+农混作模式:该模式以农为主,农果兼顾,经济林树种呈单行配置,在地边或梯田边坡上,构成经济林带。

  果+农间作模式:果树定植的株行距为4×5米、3×3米,果树行间间作农作物。

  ②城市近郊区观光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城市近郊区,由于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十分珍贵,既要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的场所。观光林业就是要建立治理生态环境和建立观光旅游开发一体的生态林业开发体系。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

  花园果园选择桃、李、梨、樱桃、枇杷、杨梅、枣、柚、橙等既可观赏又可采果的经济林树种和部分花种。

  林盘农家乐选择的树种有皂角、慈竹、金竹、斑竹、白夹竹、毛竹、麻竹、雷竹、苦竹、喜树、香椿、腊梅、银杏、枫杨、水杉、桉树等和一些园林绿化树种。以农舍庭院为中心,四周种植。

  ③红色石骨子"馒头山"水土保持桤柏混交治理模式

  四川盆地,以发育在紫色沙、页岩上的紫色土分布面积最广,素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中部又以丘陵地貌为主,丘陵山头被称为红色石骨子"馒头山"。

  紫色土适宜柏树生长,但柏木纯林生长缓慢;桤木具有固氮、改良土壤的作用,可以尽快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用先锋树种马桑,尽快覆盖地表,再逐步形成桤柏混交林。

  马桑秋季造林;桤木、柏木春、秋季植苗造林,随起随栽,适当深栽。

  ④绿色通道治理模式

  低山丘陵区的公路和铁路网十分发达,通道绿化工程是一个地方的绿色门面,是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

  绿色通道可分为生态型和生态经济型。生态型主要在三级或三级公路以下两侧;生态经济型主要在铁路、高速公路、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两侧。

  生态型以体现固土、美化、香化功能为主,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立体模式,以常绿树种为主。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树、桉树、水杉、楠木、银杏、小叶榕、黄桷树、檫木、樟树、桂花、玉兰、天竹桂、木荷、女贞、马挂木、柳树、榆树、枫杨、川楝、棕榈类植物等

  生态经济型是在铁路、高速公路、主干道两侧各建5-10米护路林,其模式与生态型相同,再往外延伸100-1000米,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构成生态经济型绿色走廊。主要造林树种有银杏、大枣、梨、柚子、柑桔、桃子、枇杷等

  ⑤丘陵、低山区庭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丘陵、低山区的庭院、住宅周围,气候条件相对较好,适应多种经济林木生长,而且距农户较近,便于经营管理。

  比较常见的配置有慈竹+柏木+喜树+吴茱萸,柑桔+柏木+香椿+吴茱萸,侧柏+香椿+梨树,慈竹+棕榈+香椿,核桃+香椿+水竹等。

  ⑥蚕桑果立体开发治理模式

  丘陵低山区,农耕地比较多,农户为了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优势,在坡耕地内和田边地埂栽桑养蚕、种植果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植被覆盖,进行立体开发治理。如桑树+香椿(柑桔、荔枝、桃、李、无花果)典型田边地坎造林模式。

  ⑦低山、丘陵区松栎混交模式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先封山育林,后补栽补造的办法,培育松栎混交林。马尾松是乡土针叶树种,栎类是落叶阔叶树种,实施松栎针阔混交,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林分生长,防止病虫害,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造林以秋、春季植苗造林为主,前一年秋、冬季穴状整地。马尾松与麻栎带状混交,4行马尾松2行麻栎,三角形配置。马尾松株行距1.0×1.5米;麻栎株行距1.5×1.5米。

  ⑧农村能源开发薪炭林治理模式

  在农区人口稠密,缺少煤炭、天然气等燃料的地方,需合理布局薪炭林,解决当地烧柴问题。

  选择的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刺槐、紫穗槐、黄荆、马桑、桤木、槲栎、柏木、马尾松等。

  营建方式以密植短轮伐期能源林为主。

  ⑨低效针叶纯林补阔种草治理模式

  低效林通常是指受非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系统呈逆向发展的林分。在丘陵区主要类型为紫色土柏木林、黄壤柏木林、紫色土马尾松林及黄壤马尾松林。

  低效林多为人为破坏后的次生林和人工纯林。治理要从林分的生态功能恢复、协调及稳定来考虑,采用间伐补植、林下补植、全面改造和封山育林等措施。低效林改造的关键是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形成多树种混交林、乔灌草复层林。

  紫色土柏木林可引入桤木、刺槐、光皮桦、漆树、樟树、马桑、紫穗槐、川楝、麻栎、栓皮栎、化香、油桐、乌桕、黑荆树等;

  马尾松林可引入栓皮栎、木荷、亮叶水青冈、化香、枫香、大头茶、樟树、檫木、鹅掌楸、山苍子、盐肤木、胡枝子、油桐、映山红、蓑草等。

  9.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的坡耕地比重大,有的地区农户耕地全部为坡耕地。按照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另一方面对短期内或长期不能退耕的,要改革耕作方式,结合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可归纳为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退耕还林林草生态型治理模式、退耕还林林药建设治理模式、退耕还林农林复合建设治理模式、坡耕地生物埂治理模式

  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主要针对退耕后还生态林的坡耕地。治理措施是停止耕种,实行封禁,禁止人畜进入封山林区,树立封山育林标志。一般封山后当年长草,5年后长灌,10年后开始有乔木侵入,植被基本恢复,从而达到治理目的。

  退耕还林林草生态型治理模式是一项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结合的高效模式。在坡耕地退耕后,采用该模式,植树种草,可以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并通过割草养畜,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短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建设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林草结合建设模式,在丘陵区一般是林下种草方式,在盆周山地一般为林带与草带结合配置方式。

  退耕还林林药建设治理模式是一种林下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灌木或草本植物的模式,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地方更适宜发展。如在山地黄壤区选择松(马尾松或湿地松)+沙参模式、松+山药模式、杉木+黄连模式等;在丘陵紫色土区选择柏(柏木或柏木桤木混交林)+连翘模式、柏木+黄姜模式、柏木+美国西洋参模式、柏木+沙参模式、柏木+山药模式、柏木+三棵针模式等。

  退耕还林农林复合建设治理模式是一种先还林后退耕模式。在某些一次性退耕还林有困难的地方,先造林,但仍套种粮食等农作物,待成林后再退耕。适宜在坡中下部、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退耕地。

  树种宜选择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经济林种或品种,如板栗、核桃、银杏、柠檬、脐橙、柚、枣、柿、桃、李等。

  经济林苗木宜采用嫁接苗,造林后2-3年就能试花挂果。

  坡耕地生物埂治理模式是通过营建生物埂来提高绿化率,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功能,拦挡水土流失。生物梗的设置根据坡面长度和坡度大小营建,采用乔、灌、草配置,经果、木本药材相结合。

  10.江岸区和采矿区 江岸区特指长江上游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中下游的河谷地区。江岸区内河床宽阔,河漫滩广布,河堤发育,谷坡形态复杂,是长江上游区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土地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具有最直接意义的地带。由于该河谷地带及其相邻地区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少,人地关系的矛盾比较尖锐,以致出现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现象,谷底部分的河漫滩和河谷两侧的谷坡以及河堤两侧的土地多数被开垦为耕地、园地、菜地,只有少量地段栽种了不连续分布的护岸护堤林。

  江岸带造林的主要目的在于护岸固坡、护堤稳基,减少江河泥沙,保护和改善长江上游沿江两岸生态环境。按防护功能要求,江岸防护林主要是防冲林和防塌林。

  采矿区是指由于开山采石而形成的废弃采矿区。长江上游是我国矿藏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开采矿石,形成大量矿石废渣。露天开采1平方公里的矿石,至少要破坏1.45平方公里的植被,露天采矿区的水土流失量为未开采区的36倍。

  采矿区植被恢复可采取客土的方法,造林种草,实行封育,恢复植被。近几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在采矿区植被恢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云南省昆阳磷矿厂在采矿区覆土6.9万立方米,复垦面积达251.9亩,植树4.4万株,果树2500株,林木成活率达93%。贵州省清镇市在硫酸钡采矿区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种植马尾松、美国燕麦面积达540亩,有效地控制了矿区水土流失。采矿区森林植被恢复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在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