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潘玉华     提问时间: 2006/3/7 15:39:20
问题:
 
专家:
   您好!
   我是广西七坡林场的一名管理员,涉及森林病虫害管理较多。现我想咨询如下问题:桉树青枯病如何进行人工培养?培养后如何镜检?
   盼早日答复!

此致!敬礼!

                                            2006年3月7日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3/7 18:28:33

桉树青枯病发现于80年代,苗木、幼林受害最重。巨尾桉是高度感病树种,1年生幼林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均有发生。
桉青枯病菌侵染林间幼树,其地上部的表现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急性型,病株叶片急速失水萎蔫,叶悬挂于枝条上不脱落,呈现典型的“青枯”症状。枝干表面有时会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的条斑,解剖茎干,木质部变黑褐色,地下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和髓部坏死,坏死的根茎有臭味。将病根、茎横切面浸入清水中,可使清水变成乳白色,如将清水滴在横切面上,1-2分钟后,切面的木质部即出现白色到淡黄色的细菌脓液,有时呈环状溢出,这一特征是诊断青枯病的重要依据。此类型病株,从发病到整株枯死所需的时间较短,一般仅2-3周。第二种为慢性型,病株表现发育不良、矮小、下部叶片先变成紫红色,后逐渐加深并向上发展,最后叶片干枯脱落。部分茎干和侧枝出现不规则黑褐坏死斑,严重时整株枯死。根、茎解剖特性与急性型同。这一类型从植株发病到整株枯死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为3-6个月(见图)。
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和垃圾混合物中,凡是种植过花生、烟草、马铃薯、番茄、桑、木棉、木麻黄和美人蕉等植物的土壤,以及这些罹病植物的花、果、叶茎、根接触过的土壤、垃圾肥、水源都有可能存在和繁殖青枯病的病原体。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与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关系密切,低温时存活时间比高温时长,中性土壤较酸性土壤有利于病菌存活,土壤含水量在31-37%时可存活390天以上;干燥和水淹时,病菌仅能存活30天和90天。桉青枯病为典型的土壤传播病害,病菌大多由根际侵入蔓延到植株维管束组织内,使植株凋萎;又可从病株的根部转入土壤而再感染邻近健康桉树。根颈损伤、地表径流、株间连根是病菌侵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广东适宜种植桉树的地区,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一般3月开始病株逐渐增多,6-10月发病严重,7-9月是病害的高峰期,11月以后病情逐渐减轻。高温或台风雨后造成树木伤口,当温度在33-35℃、相对湿度80%以上时,青枯病最易流行。巨尾桉、尾叶桉是高度感病的桉树。赤桉、刚果12号桉,雷林1号桉、巨桉和柳桉等为中度感病。柠檬桉和窿缘桉是抗病的。桉树的感病性与年龄有关,1-4年生易感病,5年生后较抗病。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3/7 18:31:54

下列文献可供您参考:

桉树青枯病流行区病菌小种和生物型的鉴定 吴光金[1] 林雪坚[1]...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2729

桉树青枯病研究进展 向妙莲 冉隆贤 中国森林病虫2004.23(1).3740  

桉树青枯病流行规律及抗病树种鉴定的研究”通过鉴定 赵坤 林业科技开发2004.18(1).4444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3/9 13:47:34

取培养皿中培养的青枯病菌,注意菌落颜色、大小、质地与植物病原真菌菌落有哪些不同?然后进行细菌染色观察

1)涂片 取洁净的载玻片,加一滴无菌水,从发病部位或培养菌落上挑取适量细菌放于载玻片上水滴中,均匀涂布成薄层后,自然晾干。
    (2)固定  将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缓慢通过2~3次进行固定。
    (3)染色  滴苯酚品红染液或结晶紫草酸铵染液于涂片上,染色1min。

4)水洗  斜置载玻片,用洗瓶自其上方轻轻冲去多余染液,注意不可洗去涂抹的菌液部分。

5)吸干  用滤纸吸去水份,晾干或用微火烘干。

6)镜检  将制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找到观察部位,再用油浸物镜观察细菌形态。观察前先在细菌涂面上滴少许香柏油,再慢慢将镜头下放,使油镜头浸入油滴中,并由一侧注视,使镜头与玻片接触。观察时用微动螺旋慢慢将油镜向上提至观察物象清晰为止。操作不熟练时,不可轻易在观察时将镜头直接下放,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镜检完毕后,用镜头纸沾二甲苯轻擦镜头,除净附油。注意勿使二甲苯渗人镜头内部,防止损坏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