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judy     提问时间: 2006/4/1 13:43:32
问题:
 
专家:你好!

    我国福建省已经成立了活力木交易中心,请问《林权证》在当地的哪个银行可以做抵押交易?在福建省是否已经实施了抵押?
    谢谢!盼复。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6/4/1 13:59:01

      有《林权证》有林木(地),在银行只进行抵押贷款,一般不能进行直接的交易;该抵押贷款多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而活力木交易中心,可直接变现。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6/4/1 14:02:55

永安,林农凭林权证抵押贷款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永安市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已首批为近30户林农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200多万元。日前,拥有1800多亩林木林地大户、洪田镇洪田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拿到了20万元的贷款资金后,向笔者道出了一番肺腑之言:“是政府出台了好政策,给林农带来了致富的好门路啊!我要把贷来的这笔资金用来扩大林业生产,在今年年底前再造上300亩的桉树林。” 
  今年5月23日,永安市挂牌成立了“永安市人民政府林权登记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林木林地权属的登记和动态管理、开展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和林木林地流转登记等业务。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推出后,该市财政和林业部门共同出资100万元,作为林权证抵押贷款风险金,并以该管理中心名义开户存入该市城市信用社,为林农扩大林业再生产筹集资金提供林木资产抵押贷款担保业务,林农将林权证抵押在管理中心,中心按林权证资产评估的50%以内的金额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 
  有了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该市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洪田镇东坑村村民张义淼,现有山场1000多亩,林木资产达160多万元,他办理了25万元的贷款,打算与村民合伙再买山场。目前,已有洪田、上坪等乡镇近30户林农到管理中心办理抵押贷款。 
  与此同时,该管理中心为林农林权流转建立了一个公平、公开、高效的交易平台,让业主想出卖林木林地时有卖的地方,经营者想买林木林地时有买的场所。截至6月22日,该管理中心已办理林权转让192起、面积达2.1万亩,办理林木林地权证1.5万本、面积达150万亩。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4/1 17:09:20

国家对林木采伐实行限额管理制度,而活立木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目前尚不健全,用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金融企业一般不愿受理,实施难度较大。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4/1 18:00:20

在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刘德章的见证下,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代表省林业厅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分别签订了银林协作备忘录和推进福建省林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备忘录。这是福建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业务将在八闽大地逐步推开,银林合作力度将逐步加大。

2003年以来,福建省积极推进以均山到户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农所持林权证拥有对应的山地和林竹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目前,全省已完成90%以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随着林权证的逐步发放到位和森林资源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为金融部门开展以林业产权担保为核心的各类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福建省相继在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的永安、尤溪、浦城、屏南、建瓯等县(市)开展林业融资试点。试点期间,全省利用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总额已超过7亿元,其中林农以林权证抵押贷款2亿多元,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林农林业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针对试点中存在的贷款期限短而林业生产周期长、贷款规模小而林业生产资金缺口大、贷款手续较繁琐、贷款成本较高、林权证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业务开展还不普及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与福建省林业厅的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协作联络长效机制,本着“大胆探索、逐步规范”的原则,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刘德章指出,开展银林合作是加快福建林业发展的又一大举措,是拓展银行业务的一次有益尝试,是破解农村融资难的一大创新,是推进农村生产保险业务的一次大胆突破,对促进福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银林合作的定期沟通联络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银林合作,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工作,改进林业主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金融部门要继续支持福建“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