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造林的公司为了经营公司,其销售方式也是化了一番心计的。正如一些内行人士说的那样,他们钻的是政策的空子,打的是“擦边球”。因为国家对非法传销的遏止,所以避开完全性传销模式,利用保险市场那种国家认可的营销模式。而保险市场是一个有次序的规范的成熟市场,受着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控制,其经营条款、种类都是经过国家金融机关严格审核允许的,是在国家制约下进行的。而托管造林借用它的营销方式,看似合理,但整个过程因为没有相应的条规政策限制,而这个过程中营销主管和人员们受着营销高报酬的诱惑,尽可夸大事实,规避风险,让百姓特别是拥有一些存款的城市百姓(本身对林业知识不了解)上当。当然,其真正根源是公司主管者,老百姓受了欺骗,若追究责任,都是员工操办的,至于用什么语言、什么手段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语言者的双方在语言上很难有法律证据。最有可信力、诱惑力的依据是这样的: 拿速生杨为例: 107、108树种是国家林业专家郑琦文教授研究发明的———说明了权威性。 每年至少生长4~6公分胸径。———权威论证的生长速度可行性。 按每年生长最保守的看:7年树是:4×7=28cm/棵,查表:28胸径的树材积表是0.5508, 公司承诺保底树是41棵,那么0.5508×41=22.58立方米/亩 公司承诺保底价是700元/亩,那么22.58×700=15806元/亩 如投资每亩4300元,7年后15806-4300=11506元/亩净收益。
请看,这样看似有说服力的数据,对一个外行来说是不是会减低了怀疑度? 再则,促销人员说的没错,地上街上的树没人管,不也长的好好的吗? 如再加上是朋友、熟人的推荐,就难免上当了。 |